
本文转自:咸宁日报海陆证券
咸安区实验学校 章福枝
最近,参加咸安区区教育部门组织的“推门听课”活动,听后有些感想海陆证券,见解如下。
授课教师是一位资深教师,笑容中透着从容与自信,授课的内容是“积的乘方”,一堂课聚焦一个核心知识点,内容简单。若以传统评课标准衡量,这堂课的优点显而易见:教师讲解细致入微,从公式推导到公式应用,条理清晰,语言表达也精准流畅,对学生的错误也能及时纠正,鼓励性评价也恰到好处,课堂始终保持着温和的氛围。
但随着听课的深入,一种违和感渐渐涌上心头。整堂课几乎是“满堂灌”的模式海陆证券,教师主导了所有环节,从公式推导到例题讲解,再到后续练习,毫无“留白”。为了让学生“吃透”知识点,各类练习题接踵而至,令人眼花缭乱。整堂课恰如一位慈爱的母亲教孩子骑自行车,生怕孩子摔跤,一直紧紧搀扶,不肯放手。
如果把课堂教学分为三个梯度:育分、育能、育人,那么育分是基础、育能是核心、育人才是终极目标。而这堂课,显然停留在了低阶的育分层面。教师过分追求知识点的巩固,反复机械练习,对知识的生成过程轻描淡写,无视知识间的逻辑关联,更没有引导学生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。不可否认,这种模式在短期内或许能提升学生的应试成绩,应对中考确实有较好的效果,但从学生长远成长来看,其价值有限。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是“解题能力”,缺失了数学核心素养。
其实,“积的乘方”这节课虽没有太多直接“育人”的显性契机,却是践行“育能”理念的绝佳机会。回顾此前所学的“同底数幂相乘”及“幂的乘方”,其探究路径高度一致:从具体实例出发,从特殊到一般,通过猜想提出假设,再通过严谨推理验证结论,核心逻辑都是对乘方意义的深化运用。既然有这样的知识基础与探究范式,教师完全可以大胆放手,让学生“照葫芦画瓢”自主探究。教师只需做好引导者与旁观者:在学生陷入困惑时稍作点拨,在探究方向跑偏时及时纠偏,在思维碰撞时适时总结。并且练习不在多而在精,精选两道典型题即可,培养他们的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,让学生在解题中感悟公式的本质。少量的练习,自然就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,放手让学生尝试,允许犯错,允许碰壁。那些学生犯的错、碰的壁,正是最好的教学资源,是教师实施“育人”的关键契机。教师可以通过分析错误原因,引导学生反思改进,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,更能培养学生直面失败的勇气和重拾探索的信心。
讲课教师无疑有着深厚的教学功底与满满的教育情怀海陆证券,但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,让她的这份情怀没能发挥更大的价值。教育的本质是点燃,是信任,是放手。“育分”是阶段性目标,“育能”是核心性支撑,“育人”是终极性追求。
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