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文转自:呼和浩特日报策略股
●本报记者 若谷
作为呼和浩特市首批入选“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”的旗县区,回民区近年来持续深耕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领域,通过创建26所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,以多元举措激活校园科学氛围,让科学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。
在呼和浩特市第七中学的创客课堂里,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专注地为机器人编程。据了解策略股,为有效引导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,该校将对此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,开辟独立授课时间,系统讲授对标国家级“白名单”赛事的知识与技能。“我们每周固定开展四到五节课,如果学生感兴趣,学校还会利用第二课堂增加体验课时,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接触编程、无人机,感受编程乐趣、学习技术,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。”市第七中学通用技术教师郭田介绍。
作为回民区的科学教育示范校及呼和浩特市首批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试点校,市第七中学采用“竞赛+科研”双轨制培养模式,不仅开设系统化课程,还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深度浸润在科学氛围中。科技融合也为传统课程注入新活力。“最初我们仅在扎染雕塑中简单加入灯光效果,后来我们思考如何让人与雕塑互动,由此对人工智能产生了新的憧憬。目前我们打造的AI教研平台,可自动生成跨学科教案,并共享全国优质课程案例。”该校美术教师胡忠宇说。
回民区铁三小则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,让科技教育落地生根。体育课堂上,AI智慧屏成了“好帮手”,学生挥挥手即可开启跳绳计数,屏幕实时显示动作纠正建议,课后还能查看个人运动数据画像。“借助 AI 教学平台,通过人脸识别录入学生信息,可精准计数开合跳、高抬腿等运动数据,生成专属‘体育数字画像’,便于制订分层训练计划。”该校体育教师王老师说。
科技赋能远不止于体育课堂,在回民区铁三小的科技社团课上,学生们操作着实验器材与编程设备,在“化学反应发射小火箭”“编程控制快递小车”“无人机指令飞行”等任务中,感受着动手实践与技术创新的乐趣。
据了解,该校构建了以“科学实验打基础、科学技术提能力”为核心的阶梯式创新教育体系:低年级社团侧重于趣味科学实验,如“水的张力挑战”“色彩扩散奥秘”等,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现象、验证原理,培养探究欲;中高年级则升级至技术实践课程,从编程入门到无人机操作,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将实验中的发现转化为技术成果。
“科技教育的核心,是让学生从‘观察科学’走向‘创造科学’。”回民区铁三小副校长董慧表示,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“实验+技术”融合,一方面升级AI体育教学系统,拓展更多适合小学生的运动项目与功能;另一方面丰富社团课程,让学生接触更前沿的科技理念与工程思维。
近年来,回民区积极探索科学教育路径,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,辖区所有中小学(含中职)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全学段覆盖,确保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。同时,创新设立“科学教育副校长”岗位,引进15名博士、教授担任此职,实现实验校“博士驻校”全覆盖。此外,回民区还将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成效纳入教师考核,加大科学教师政策倾斜力度。在课程与师资建设上,回民区开发科学教育新教材并投入使用,秉持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原则,组织师生外出培训,邀请国内顶尖科学家进校园指导,全方位提升科学教育质量。
如今,回民区正以务实的创新实践,让科学教育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从课堂上的科技赋能到课外的科普浸润策略股,从政策保障到师资提升,回民区正为青少年绘制兼具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成长蓝图,让科学之花在校园中绚烂绽放。
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